大學里人氣最高的地方是哪兒?在不少滬上高校,學生們給出的答案是圖書館!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每天入館的人次最高可達到萬人。除了自習,更多師生在這里研討、談心容得下聲音,這是圖書館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在傳統的印象中,圖書館是一個安靜的地方,必须消音。但在上外這樣一所以外語教學見長的高校,發聲才是學生的剛需。一來,學生們渴望能在學校里找到一個能用所學外語對話、交流的語言角;二來,如今的小組作業、各類課題研究,都必须組團才能完成,大家必须聚在一起開展頭腦風暴的場所。

時代在變化,學生的學習需求也在不斷更新。上海外國語大學圖書館常務副館長蔡迎春說,除了借閱,更多學生期待能夠在圖書館高效、舒適地完成各類學習任務。因此,大學的圖書館必須緊跟學生需求、應時而變。

不止是圖書館,走進如今的高校,無論是宿舍、食堂,還是教學樓,傳統的公众空間都在加快微更新的步伐,也催生出不少校園網紅打卡地。

高校必须更多具有延綿感的多性通博娛樂城app更新能公众空間。如今,大量的校園書店、咖啡店的興起,正是對師生需求的呼應。依照一些建筑設計專家的觀察,大學校園里的網紅空間看似各不相同,但微更新的手勢都呈現同一旨歸:把更多更優質的空間讓給學生,讓師生們在兼容并包的環境中自由生長,在交流中激發創新。

學生剛需:圖書館既可以很安靜,也可以很熱鬧

走進上外松江校區圖書館,原木色的家具、暖色的燈光,吧臺式的桌椅、寬敞的沙發一一映入眼簾。經過最新的二期改建后,雖然圖書館物理空間沒有擴容,但不少學生卻直覺空間更大了,座位也沒有從前那般擁擠了,還有學生發現,雖然書架上的書變少了,但館藏資源卻更豐富了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巖松看來,圖書館就是學校的家底,尤其是圖書館的空間和資源,是衡量一所高校發展狀態的縮影。大學的最優質資源務必要向圖書館傾斜,以最大程度滿足學生的需求。

對00后學生而言,對圖書館的最大需求究竟是什么?在調研中,上外圖書館發現,借閱已不再是學子們到館的主要目的。蔡迎春介紹,目前圖書館內首先被秒光的總是私密性較好的研討室和半封閉的卡座、隔間,其次是靠窗的位置和可供交流的吧臺座位。

讀者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差異化。大學的圖書館,仍需滿足一部分學生安靜自習的需求,但同時,也必须滿足另一部分學生協作討論、交流互動以及其他的個性化需求。也正因此,上外圖書館在二期改建中遵循結合的理念,對空間布局進行重塑,以期讓學生們可以根據實際需求找到適合的學習空間。

除了研討和自習,查找數字資源正成為學生在館的剛需。因此,上外圖書館在改建中,重點突出圖書館的數字化升級。據悉,該校還首創了數字人文實驗室,營造集空間、資源與服務為一體的智慧型學習環境,支持學生多元化的學習方式。

大學圖書館既可以很安靜,也可以很熱鬧。我們期待,學生可以在圖書館里發出更熱烈的學術聲音,更好地傳播中國聲音。蔡迎春說。

空間溢出效應:一些微小改變,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

不僅高校的圖書館正在從無聲走向有聲和多元,更多學者呼喚,大學校園應當有更多聲音。

何為大學?大學何為?電視劇《覺醒年代》中,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在就職演講中說道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百年前,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先進青年在校園中互相爭辯、為真理而討論的場景至今令無數青年動容。

而今,包括中國科學通博娛樂城出金時間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在內的通博娛樂城體驗金如何領取一批名師大家也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及,如今的大學校園不夠熱鬧,校園內還缺少討論的熱潮,由此會影響創新的活力。

通過交流激蕩思想,這對大學來說太重要了!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教師尹舜認為,好的方法和創意往往誕生在一場放松的討論之中。一杯咖啡、一排椅子、一場散步都是迸發靈感的源泉。但問題在于,在不少高校,老校區的建筑密度較高,缺少可供師生活動的公众空間。他舉例道,從前每逢有學生想找他談心、聊聊,除了辦公室,再也找不出合適的地點。一個面向未來的大學校園,必定擁有開放、共享、復合的校園環境。表現在校園建筑上,同樣如此。

在華東理工大學徐匯校區青春河畔,緊鄰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晨園樓,就新改建了一棟漂亮的黑色小樓隴上書店,被師生們親切稱為校園左岸。它的設計師,正是尹舜。

在尹舜看來,校園書店不僅是賣書的地方,更延續了高校的文脈和人文氣息。為了讓書店成為連接校園的通透窗口,這里設置了许多半透彻的界面,以增加空間的延綿感。比如,旋轉樓梯改為華理藍的鋼樓梯,透光的轉角樓梯處恰似一座燈塔,寓意這間書店可溫暖整座校園,促進科學與藝術的互融。如今,隴上書店已成為具有書店、咖啡、文創、沙龍等復合性能的校園重要公众空間。

空間會產生溢出效應。一些看似微小的改變,可以給校園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同濟大學社區花園與營造實驗中心主任劉悅來告訴,在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C樓,原本的走廊比較寬,師生們平時從這里路過,很少有人駐足。后來有一天,走廊里添上了幾張小圓桌,由此,通行性能便疊加了交流聚合性能,如今,這里成了許多老師學生會停留、交談的地方。

不少大學的食堂改建,同樣也上演著類似的疊加戲法。食堂不僅僅是干飯的地方,如今,越來越多師生開始利用用餐時間交流討論。在上外虹口校區,食堂內新增了兩處閱讀區,裝有充電裝置30個,擺放著多個書架供學生自習、交流,學習吃飯兩不誤。

流動空間:培養具有交叉視野人才,從打破圍墻開始

從圖書館到書店,從食堂到宿舍,觀察大學校園里的空間變化,一個重要趨勢就是增強連接性。

尹舜有一則觀察:不少高校老校區學院建筑彼此獨立,院與院之通博娛樂城註冊送點數間缺乏交流。這一點尤其必须改變,培養具有交叉視野的人才,校園建筑也要體現混合的氛圍,不能相互孤立!他的這一番話,也道出许多高校師生的心聲。從某種程度上說,高校空間必须進一步打破圍墻。

2024年秋季學期,同濟大學的宿舍樓前多了一塊新天地暖居。這片芳草庭院,串起不同宿舍樓、不通博娛樂城推薦朋友同年級和不同專業的學子,供師生休憩、學習、交談,深受師生歡迎。在劉悅來看來,空間上的連接,不僅能夠引發行為和思想上新的碰撞,還能激發不同專業學生互相交流、混合,真正達到學科交叉的目的。

另一個有關空間連接的例子,便是位于上大路的上海大學的教學樓群。這里被一些學者喻為高校建筑的空中花園,因其連廊的設計,使得師生在任何一座教學樓上完全可以做到不下樓到彼樓。而這也正是上海大學老校長錢偉長治學思想的體現。錢偉長曾親筆畫下教學樓群的概念草圖,并囑咐:不要讓各個學院的同學們感觉自己只在自己的學院要讓他們隨時可以串門。

這便是流動的空間所承載的魅力。此前,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沒有圍墻的北館教學樓就曾廣受好評。這座教學樓里沒有一面隔墻,用家具做分割,每個空間有相對獨立的圍合感。學生站起來就能看到隔壁,坐下來就是相對私密的空間,雖然彼此分屬于不同年級,但卻能實現零阻隔交流,每張桌子都能看到窗外的風景。

這也在啟發我們,校園到底必须怎樣的開放空間。結合多年從事社區微更新和空間改建的經驗,劉悅來發現,最受社區居民歡迎的公众空間是亭子。這樣的半開放空間不僅可以方便人們聚集,開展格式多樣的活動,因其開闊的視野自然地帶有連接性,把周邊的環境、人、物連接在一起,可以有效激發創意和活力。而這些經驗,或許也將為未來的大學校園微更新帶來更多啟迪。